世事难料。
两年前,地产商绿城遭遇破产危机,中投出手拉了一把,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中投转型的尝试,自然也就不会有人记住此事,如果仅把中投的行为看做是财务投资或者说是替人救急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绿城的危机实际上是流动性的危机,而绿城的流动性危机又来自于前期疯狂的圈地运动,战线拉得过长,一旦地产市场调控升级,限贷限购,市场骤冷,资金周转就有问题,但是谁都知道绿城手中的地未来必定增值,关键是能否走过当时的坎。历史上,绿城并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窘境,更早一点是2008年,同样因为过度扩张,绿城差点就趴下,所幸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货币政策极度宽松才挽救了绿城,大难不死之后再次进入扩张、危机、再扩张、再危机的循环。事实证明,中投的投资是正确的,不仅缓解了绿城的危机,同时也为自己进入地产领域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国五条”出台之后,不仅没有起到给地产降温的作用反而推升了房价,出现了上下都没有意料到的结果,让中投提前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而绿城又一次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了解中投这段历史,我们就不会轻易得出中投转战国内与民争利的结论,也不至于贸然指责中投的转型。
做公司都是要赚钱的,国家的公司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开一家本身是做亏本买卖的公司,但是中投成立之初,目的是为外汇储备减压,发行的却又是人民币特种国债,谁都知道人民币会升值,换作个人,在货币的选择上没有人会丢了人民币去选美元,但是中投的路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就叫国家行为,海外投资的机会现在看来是没有国内好的,人才和经验还在其次,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成熟市场和不成熟市场的差别就在于机会多少或者说空间的大小。
国家出面做公司并非始于中投,远的不说,我们只看改革开放后,比较著名的就有中信、光大和康辉集团,康辉在那场风波之后已经解体,现在只有康辉旅行社仅存一点骨血,而中信是荣毅仁先生创办,光大则是王光英老先生创办,中信和光大一度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吃,也都风生水起,中信的国内业务强于国际,而光大的国际强于国内。但是现在,中信和光大的距离已经拉得挺大,在我们看来,中信就是抓住了国内的机会,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比中国更有发展?更有机会?更有钱赚?所以,与其去投黑石和大摩,然后再带着黑石和大摩回来投中化蓝星这样的公司,不如直接就在国内直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IPO时引入的外资到头来还不是汇金在国内接盘?当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样的话说出来伤人感情和自尊,谁也不是天生的预言家,谁都会为自己的无知交点学费,但是,决策者谁又能保证这其中没有崇洋媚外的心理作怪,没有一意孤行的盲目,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反思?
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经济增长是真实的,那么背后的金融系统却是千疮百孔不值一文的。金融如血如水,反过来,如果中国的银行整体的确如高盛忽悠的已经技术性破产,那么中国经济早已崩溃!但是见鬼了,现在自己都破产的投行的话就有人信,而且是坚信不疑,剥离了不良资产的四大行只以比净资产高个几分钱的价格就出让给了境外的银行,那种口气还好像是得了别人多大的恩赐,而现在这些所谓的国际大行不但凭当时的持股从中国圈走了几百亿美元,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借这笔投资拯救了自己的命运。如此的讽刺,岂是一个贱卖与否可以让人信服的。令人遗憾的是,当事人至今不肯接受这么简单的事实,即便汇金并入了中投,而且以在国内优厚的红利回报拉高了中投的投资回报率。
政府手中执握的财富是不是越多越好?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外汇储备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那么,中投是一种好的方式吗?
谁有答案,不知道。
温馨提示:
近期发现个别投资者私下汇款给博主,引发纠纷。在此中金在线提醒网友们提高风险意识,请通过正规渠道消费,确保财产安全。客服咨询电话:4008888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