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被罚背后或潜伏更大的危机
816事件让光大证券的名字家喻户晓,同时也将光大证券推向了万丈深渊。近日,管理层终于对光大证券作出了处罚,并将此事件定性为内幕交易。
根据资料显示,管理层将光大证券ETF相关内幕交易违法所得的1307.08万元以及期指内幕交易违法所得的7414.35万元没收,共计处罚5.23亿元。另外,对公司相关的管理层处以市场禁入以及罚款的处理。于是,这一次也被市场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处罚。
光大被罚给市场增添了信心,也让市场感受到管理层的办事能力。从816事件诞生至今,管理层仅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能够作出快捷的处理,可见此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说光大被罚是振奋人心的,但是在振奋过后,我们必须对事件作进一步的分析。只有准确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逐一对比剖析,那样才能够有效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光大证券究竟错在哪里呢?2013年8月16日11时04分,71只权重品种瞬间拉至涨停,同时造成指数出现大幅上涨的局面。当时股市的瞬间暴涨,引发市场热烈的讨论,不过更多的追高者相信市场必将出台重磅性的利好消息。然而,在股市暴涨后,光大证券高管率先否定了公司的原因,而是以其他方式推卸了自身的责任。于是,在11:04分至下午14:25分期间,市场就存在着一个消息面朦胧的状况。截至14:25分,市场才最终确认光大证券的乌龙指原因。于是,上述就产生了光大证券的第一个错误,即犯错后没有即时纠错,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回避传闻的质疑。
据数据统计,8月16日13时至14:25分期间,光大证券在股指期货上大幅增持空单,数额达到7023手,拟对冲上午乌龙指造成的损失。而且当天光大期货的空单持仓量高达10194手,创下了历史记录。而当天新增的空单对应的市值达到48.2亿元,保证金总额高达5.76亿。再加上当天光大证券ETF相关操作所得,合计获取收益达到8700多万元。于是,上述就产生光大证券的第二个错误,即在增持空单对冲风险前,并没有向社会公告真实消息。而公司利用信息优势以及时间优势非法获取盈利,属于内幕交易的行为。
816事件爆发后,光大证券一直以系统故障作为主要的原因。期间,市场也传出了不同的版本,不过系统性原因仍属引发事件的关键。然而,随着管理层的深入调查,光大证券引发的问题更是让市场感到震惊。根据消息显示,光大证券策略交易投资部门“并未纳入公司风控系统”,该交易系统自7月29日上线到事发运行仅15个交易日,其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从未被实盘测试过”,当日该重下功能直接造成了错单事件。因此,光大证券一直强调的系统故障原因被彻底推翻,而人为失误更是让问题变得更复杂化。于是,上述就产生了光大证券的第三个错误,即事件发生后公司并没有真实公告具体的原因,而是以系统故障为由反复掩饰事实的真相,涉嫌虚假陈述。
尽管光大证券已经受到了史上最严厉的处罚,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即股民的索赔问题。按照当时对市场造成的损失,光大证券或面临27亿元的赔偿问题。然而,针对股民索赔的问题,光大证券可借《证券法》的漏洞推卸责任,同时过往A股的股民索赔案例几乎无一成功。如果按照8月16日的情况,在11:04分至14:25分期间买入股票的股民可以申请索赔,另外该事件对期指操作的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也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若以当前光大证券的经营状况分析,基本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赔偿。由于国内的相关法规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因此816事件的股民索赔问题也许会不了了之。于是,法律法规的漏洞以及历史的原因将会造成光大证券的第四个错误。
其实,光大证券犯错也并非这一次。纵观历史数据,以2004年为起点,光大证券合计被采取监管性的措施就达到8次之多。因此,光大证券的丑闻事件也堪称国内证券史的一大奇观。不过,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其实光大被罚的背后或许潜伏着更大的危机。
以上述提及的光大证券第三个错误为例,光大证券策略交易投资部门“并未纳入公司风控系统”,其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从未被实盘测试过”,而当日该重下功能直接造成了错单事件。从此事可知,当前国内金融风控能力始终是一个潜伏的危机。
光大证券一直以系统故障为由,转移了市场的关注点,也把缺乏风险控制的状况转化为风险控制的失效。可见,被掩盖的真相却是那样的惊人。其实,光大证券的自营资金规模在券商行业中不算最大,海通证券、中信证券等自营资金规模比光大证券还要大。假设上述券商同样存在缺乏风控的问题,一旦失误同时发生,最终造成的结果必然是致命的。
近年来,金融创新被管理层反复强调,而相关的创新品种也陆续推出。但是在金融创新愈演愈烈的同时,相关的监管以及风控措施却没有得到同步性的发展,于是金融创新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风险。以近期颇受媒体关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虽说当前管理层承诺未来将会以优质的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且不会搞再证券化。但是,在当前金融创新加速推进的时代,尽管当前会以优质的信贷资产开展证券化,但是未来能否有效落实这一个举措仍是未知之数。况且,投资者如何区别什么是优质的信贷资产也是一个难题。回顾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由于长期使用再证券化,且存在大量低质量的信贷资产,经过风险的叠加效应,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
又以当前国内强调的券商创新业务为例,经历过去两年的大力发展,券商在传统的业务基础上已经逐步形成券商混业经营等局面。然而,在券商创新的大力推进下,相关的监管以及风控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在风险叠加的效应下,或许会酝酿成新的风险点。
笔者郭施亮认为,816事件对市场的打击是深远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引以为鉴,不能让悲剧重演。
温馨提示: 近期发现个别投资者私下汇款给博主,引发纠纷。在此中金在线提醒网友们提高风险意识,请通过正规渠道消费,确保财产安全。客服咨询电话:4008888366。
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描应用拍下上方二维码,可以在手机博客继续浏览文本,也可以分享给你的联系人。